關鍵操作技巧
樣品預處理與均勻性:確保樣品充分混合,避免沉淀或顆粒導致吸光度波動。例如,核酸樣品需低速離心去除氣泡,蛋白質樣品需避免表面張力變化影響液柱形成。
微量加樣控制:僅需1-2μL樣品,使用移液器精準加樣至檢測平臺中心,防止液體外溢或殘留。對于高粘度樣品,可適當增加加樣量至2-3μL。
基線校準:每次測量前用空白溶劑(如水或緩沖液)調零,尤其更換溶劑類型或長時間未使用時,避免殘留物干擾光路。
波長與模式選擇:根據檢測目標選擇波長(如核酸選260nm,蛋白質選280nm),并匹配對應算法(如dsDNA、ssDNA、RNA或BSA蛋白模式)。
避免光路干擾:測量時關閉樣品室蓋子,防止外界光線干擾;同時遠離強光、強氣流或電磁場環境。
重復測量與數據平均:對同一樣品進行3次測量并取平均值,減少偶然誤差,提升結果可靠性。
清潔與維護:測量后立即用無塵紙或乙醇清潔檢測平臺,避免交叉污染;定期檢查光源壽命(鹵素燈約2000小時),及時更換老化組件。
常見誤區與解決方案
樣品污染:若260/230比值低于1.8,可能存在有機溶劑(如苯酚)污染。需重新純化樣品,并用去離子水清潔檢測基座。
吸光度不穩定:由樣品未覆蓋檢測表面或氣泡導致。應確保液滴覆蓋光纖表面,并使用“平滑數據”功能處理波動讀數。
濃度與預期不符:高濃度樣品(如A260>2.0)可能超出線性范圍,需稀釋后復測;同時結合多波長比值(如A260/A280)評估純度,避免單一代數值誤判。
環境干擾:溫度波動或陽光直射會影響光源穩定性。建議將儀器置于恒溫環境(如25℃±2℃),并避免陽光直射。
軟件報錯或連接故障:常見于驅動程序不兼容或USB接口松動。需更新軟件至最新版本,并檢查接口連接是否穩固。